来源时间为:2021-03-07
达拉特教育史馆是以教育时间年代为事件发端,以各个时期发生的教育史实、有影响有突出贡献的教育人物等内容素材为轴心的,全面展示了达拉特有史以来比较全面、系统、客观的教育发展史。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客观严谨、存真求实、详尽明白的原则,对资料“宏纤毕收”,以类采事,力求横不缺项,竖不断线,并采用述、记、传、图、表、录等体裁反映教育史实,记述达拉特教育事业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注重突出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三个特点,因事显人,因人证事,力求给后人一个交代,为历史建一个丰碑,起到了“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
学政之修,关乎时运盛衰。然,经济管今天,科技管明天,教育管后天。教育是民族基石、治国良方。时代更迭,社会发展,教育之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日益凸显。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
达拉特,鄂尔多斯北大门,民殷物阜山河壮美。各民族文化发展各有源流、各有千秋,教育形式各有特色。史料在在,史实凿凿,记录了这块土地的蓬勃生机、万千气象,展现出这方热土的教育辉煌。
解放前达拉特教育状况
达拉特在明末清初,就有了私塾,其办学形式多样,有官僚、地主、牧主等有权势钱财人家办的家庭书房,大都是冬办夏停,以识字为主。办学经费、教师薪金由办学者负担,设备简陋,学生坐炕桌念书,用沙盘练字,教学仪器一无所有。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黄帽派”喇嘛教传入内蒙古地区后,鄂尔多斯领主博硕克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4)在达拉特建起了内蒙古地区最大的会盟召庙--王爱召(也称东藏)。到解放前鄂尔多斯共建喇嘛庙243座,达拉特旗就有45座,每一座召庙其实就是一个学校。著名蒙古史著作《黄金史》就是本旗阿什泉林召僧人罗布藏丹津编著的。
民国初年,马场壕、点石沟、盐店、刘家梁、添漫梁、河洛图、元宝湾、蓿亥图、色登壕、柴登、二狗湾等地共有30多所私塾,共有学生500多人。办学人员主要有孙仰曾、杨六指、湿杰普、闫肇生、邬增德、王林珠、丁必利、张宝、单小秃、王蜀星等人。
民国八(1919)年,中华民国政府下令废私塾、兴学校,达拉特地的私塾一部分转办成保立国民小学或乡立小学。光绪十四年(公元1890年)天主教传入达拉特地,比利时人在今王爱召乡的小淖村设立教堂并办起了学校。达拉特的教堂学校一直办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民国二十九(1940)年,“组训处”开始办起保立、乡立学校。中共地下工作者李秉清(原名李东甫)受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派遣来到伊克昭盟搞地下工作,为了掩护身份,在耳字壕镇境内创办了第一所小学——河洛图小学。民国三十(1941)年,“抗日民众组织训练处”(简称“组训处”)在罕台窑成立处立小学,后经绥远省教育厅批准为中心小学。民国三十四(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伊克昭盟各旗建立国立小学。达拉特在乌兰夹坝母花召成立了第一所国立小学(1949年停办),校长是陈本夫,有教职工20多人,学生200多人。该校于1948年迁至释尼召。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该校随之停办,旧职人员解放后被展旦召小学留用。
民国时期废私塾、兴学校后,教学内容也随之变更。小学教材为国民政府统编教材,初级小学设公民、国语、算术、珠算、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写字、体操、唱歌、图画、手工劳动等课程。民国十一(1922)年以前,仍沿用清朝时学制。
民国三十一(1942)年,图布信巴雅尔、邬增德和丁必利等人在蓿亥图创办学校,这是达拉特境内第一所蒙古族小学。民国三十五(1946)年,张宝在柴登家里创办了小学,开设蒙文、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学制为“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这是达拉特境内第二所蒙古族小学。
民国时期,达拉特境内蒙古语授课小学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绥远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蒙译的国民政府教育统编小学教材,科目有:蒙语文、国文(汉语)、算术、唱歌、图画、体育,高小增设党义(后改为公民)、历史、地理、自然等。
可惜的是,这些国民小学或乡立小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大多数在战乱中停办,没有发展起来。
解放后达拉特教育现状
达拉特教育源远流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达拉特教育踏着历史的脚步,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
1952年达拉特人民政府将56所小学整顿为公立小学,到1953年,全旗已有小学65所,在校生达到了7044人,共有教师184人。到五十年代末,公民办学校猛增到219所,在校生达到了18748人。1964年,达拉特各生产队还办起了40多所耕读小学,办学形式多样,随到随教。“文革”时期,耕读学校大部分停办。
1955年达拉特开办了第一所幼儿园,1979年新建了蒙古族幼儿园。
1968年后又办起了普通高中,各乡中心校全部设了“戴帽子”初中班,有些人口较多的大队也设了“戴帽子”初中,大队都有完全小学,生产队也设立了教学点。1976年“戴帽子”高中几乎每乡1所。
1978年教育整顿,摘掉了部分学校“戴帽子”初中班,每乡独设一所初中学校。
1986年普及初等教育达标时,达拉特共拥有中小学275所,在校生达到了51533人。到1999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时,全旗共有中小学149所,在校生达53737人,教职工达1975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57%。
1949年前,学校的学制不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制实行过“四·二”制、“五年一贯”制、“五·二·二”学制,、“五·三·三”学制、“五·四·三”学制,2003年秋又实行开“六·三·三”学制,一直实行到现在。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五经四书,小学教材起初采用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辑的教材。1952年,改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1979年,开始使用全日制十年制教材。1982年,改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五年制小学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除旧布新,提倡“启发式”“少而精”教学原则。1987年,开始进行电化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从2001年起,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双基”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使“双基”变为“四基”;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两个能力,使“两能”变为了“四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蒙古族学生教育。1950年,达拉特办了两所蒙古族小学。1979年10月,在树林召镇成立了第一所旗民族中学。1979年,在树林召镇又新建成蒙古族幼儿园。1984年,在树林召镇新建了蒙古族小学。2002年后,因蒙古族学校生源不足撤并到了民族中学,并更名为达拉特旗蒙古族学校,学生人数达到552名,其中民族学生461名,共有15个班,教职工达到98人,合格率达到了94.28%。2008年后,达三中、达二中和达四中也相继撤并到了蒙古族学校。
2016年秋,蒙古族学校有18个班,学生达616人,教职工达104人,师资合格率达到了100%。蒙古族幼儿园有小中大教学班18个,在园幼儿达710人。
民办教育和民办教师
新中国建国初期,民办教育和民办教师占大多数,发挥着主要作用。七十年代初,国家每人每月给予补助5至7元。八十年代初,以国家补助为主,达到每人每年1400至1600元,到上世纪末,达到每人每年1800至2100元。
民办教师曾是教育战线一支重要力量,曾在“识字扫盲”“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镇,学校办在家门口”教育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和“普五”“普九”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2年,我旗吸收138名民办教师为国家教师。1971年选拔28名民办教师经培训转为国家教师。1978年,经考试录用的民办教师转为了国家教师。以后经逐年考试选拔,部分民办教师实现了转正。部分民办教师经考试升入师范院校再学习毕业后成为了国家教师。2000年底,我旗将1985年年底前在岗任民办代课教师的,全部转为国家教师。
教育经费是办好教育的基础保障
1989年前,达拉特财政下拨教育经费很少。校舍建修、添置教学设备均靠群众集资、勤工俭学和学杂费等办法解决。从1952年到1999年,财政投资、群众集资和勤工俭学投入3458--7500多万元,全部用于教学设备的添置和校舍的维修、翻新、扩建。
进入2000年后,是财政投资鼎盛时期,全旗通过实施“校安工程”“改薄工程”等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新建、改扩建了中小学幼儿园,购置了教学仪器等设施设备。
2009年至2012年,全旗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项目学校26所,投资44591万元。2010至2012年,达拉特新建幼儿园15所,投资12852万元。2013年,新建特殊学校一所,投资1600万元。2014年到2015年,新建幼儿园6所,投资18599万元,新建小学4所,投资40201万元,新建第一中学教学楼、综合楼2座,投资4000万元,新建第九中学足球馆1座,投资1600万元,改扩建实验小学,投资4700万元,电教投入6013.8万元。2016-2019年,投资约10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新增中小学幼儿园14所。
一些私营企业家也通过捐资助学,为达拉特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乔飞、祁有良、赵永亮、赵永明、李文光、杜座山、张子明、王惠棋、刘俊义、邵逸夫等,这些爱心人士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校舍演变
建国初期的校舍都非常简陋。许多都是土房子,土地面,小门小窗。直到1967年,教室还是起脊砖房,宿舍还是“四明轿子”。1978年后乡镇学校逐渐开始兴建砖木结构教室、办公用房,校园围起了围墙。1990年,达拉特第一中学开始有了第一栋楼房。1998年,乡镇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变。2000年以后,镇内大部分学校盖起了楼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也越来越大。截至目前为止,镇内各学校幼儿园,都用上了楼房。
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建国初期,我旗仍任用解放前原有的40多名旧教职员从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