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7-07
陆家木刘同伟高凡梁兵
河南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506平方公里土地被淹,占丹江口库区总淹没面积的一半以上;先后移民36.7万人,占丹江口库区移民总数一半以上,创造了中国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铸就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
移民工作相对完成后,淅川县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矛盾和挑战。淅川县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创新活县”四大战略,决战精准扶贫战场,两年时间里成功实现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在湛蓝色的丹江湖畔、贫瘠的秦巴山片区,谱写了一曲水清民富县强的绿色凯歌。
真抓实干决战精准扶贫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核心水源区,确保一库清水北送,是淅川县的政治责任。为保水质,国家在淅川县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国家级湿地等特殊功能区,对生产发展均有限制,广大群众“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而这些特殊功能区的范围,正是贫困人口最为聚集的地方。
淅川脱贫攻坚该如何突破?县委书记卢捍卫认为首先要做好决策,好决策也是生产力,一定要来源实践、契合实际、遵循经验。为此淅川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工作方针和“一次性规划、分年度投入、连片式推进”总体思路,省市县129个扶贫工作队526名干部驻扎在122个贫困村,结穷亲、帮穷户,制定并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快了脱贫攻坚的步伐。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淅川县着眼市场需求,提出“短中长”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短线抓短平快、中线抓林果、长线抓旅游。此外,淅川县立足县情实际巧打“组合拳”,把易地搬迁扶贫与生态旅游、企业解困、房地产去库存、移民村提升完善相结合,实现一举多赢。
针对易地搬迁群众就业问题,淅川县坚持以产定搬、以搬促脱、产搬同步、稳定致富,在每个村镇安置点都配套有产业园。为确保广大贫困户如期全面脱贫,淅川县还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特色优势,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全县101家企业与101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实行村企联姻、村企结对帮建。截至目前,相关企业已投入帮扶资金8996.7万元,帮扶项目133个,受益群众达6.8万人。
创新融资模式助力企业解困
走进淅川县贵族旋压件公司生产车间,一件件成品摆放整齐准备外运。“县里盘活企业的金融政策真是好呀!4家银行为我们贷款840万元,解了我们公司的燃眉之急。”该公司董事长刘建冲感激地说。
淅川县农信社联合平顶山银行、中原银行、村镇银行及时为淅川县贵族旋压件公司发放贷款,安排专人对产品生产、销售、资金回笼情况全程监督,对贷款资金实施封闭运行。这是淅川县创新企业融资模式的一个缩影。
当前经济总体形势下行压力较大,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淅川县通过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创新融资方式等举措,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帮助企业破解资金难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淅川县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协调引导、部门密切配合、金融主动服务、企业诚信发展”的联动机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实现银企双方互惠双赢。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银企洽谈会,积极引导、组织、协调各金融机构与企业深度融合、对接。该县建立了银行存贷挂钩激励机制,对积极支援地方发展的金融机构在存款方面予以倾斜。
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持,有效增强了企业发展核心动力,推动了淅川县域经济有序、健康发展。201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4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7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39家。
弘扬主旋律重塑良好民风
今年以来,淅川县深入开展“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简称“两弘扬一争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宣传引领、创新活动载体、培树道德风尚,凝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为进一步弘扬移民精神,2016年4月至5月,朝阳·淅川“弘扬移民精神深化京淅协作”宣传月活动在京举行。淅川县还以移民民俗文化馆、移民纪念碑林、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等教育资源为载体,对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进行移民精神教育。全国各地数千名党员干部也慕名前来淅川县考察学习移民精神。
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表示:“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楷模善行的力量来推动。我们要持续、深入开展‘两弘扬一争做’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推进淅川县转型跨越、绿色崛起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随着南水北调通水以及与北京及沿途城市的合作,更多的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到淅川,给淅川带来巨大的机遇。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开花,一户户人家脱贫致富,一家家企业摆脱困局重获新生,渠首大地正展现出一幅幅“新农村、新产业、新发展”的美丽画卷。淅川县67万干群正以昂扬的斗志,谱写水清民富县强的锦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