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说,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课堂越安静。距离重庆市主城区约50公里的綦江区地处山区丘陵地带,财政收入在全市区县中居中下水平,13万名中小学生七成就读于乡村学校。但是綦江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堂课都很热闹。
綦江孩子的变化始于2004年。这一年,綦江启动全域性教学改革,此后陆续推进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评价制度改革和区域教研体系建设“四大行动”。“多一把尺子就能多量出一批人才。”綦江区教委主任高思成说,“教育就是要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
让课堂变活跃,让学习变快乐
隆盛中学的数学教师彭达开,最近在课堂上被学生们“教育”了一回。
“有一道题我觉得难度有点大,课前精心设计了第二种解法,觉得他们肯定想不出来。”彭达开说。出乎他的预料,第二天的课堂上,各个学习小组找出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后,很快就有人发现了第二种解法,紧接着又有人在黑板上写出了第三种解法。就在彭达开准备表扬同学们时,另一个同学大声说:“这些方法都太复杂,我们的更简单。”说着写出了更新的解法。
綦江教改,首先是建设适合本地学生的课程。区教委指导学校按课标编制“导学案”,学校再根据新课程理念对基本课堂教学范式进行校本化改造。这样,一方面帮助教师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让每位学生解决属于自己的学习问题,同伴的学习成果。
“课程和课堂的改革,将个体学习变成互动学习,将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高思成说,“这是要让学生的大脑苏醒过来,让课堂变活跃,让学习变快乐。”
从“一把尺子量所有人”到“一把尺子只量一个人”
一档益智问答类节目,今年4月迎来了年龄最小的挑战选手。就读綦江打通中学初中二年级的罗皓月,在节目中连续答对32道知识题,创下了同年龄段选手的最佳成绩。“罗皓月最大的兴趣是看‘闲书’。”綦江区教委副主任王毅说。綦江区教委整合课程资源实施了“2+X”拓展课程,将教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通过“定餐”和“自助餐”调制“综合素质套餐”。
健体、写字、读书、演讲是学校必须实施的“定餐”。罗皓月就是“健好体、写好字、读好书、说好话”的典型。爱看“闲书”的她曾多次被请上讲台“客串”老师。
2004年,綦江区教委逐步完善教学质量发展的增量评价体系,用动态的眼光和标准评价学校、班级乃至每门学科的进步。“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变成了“一把尺子只量一个人”,学校就不再只热衷于办重点班、抓尖子生了。
“指标全部到校”改变中考“一张试卷定出身”
“一张试卷定出身”的中考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没法通过綦江教改实现。2008年,綦江实行“指标全部到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全面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全区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划分为综合录取、特长录取和诚信推荐录取三类,分别占总招生人数的88%、10%和2%。其中,诚信类推荐指标全部投入到诚信度高的初中学校,由初中学校校长署名向高中学校推荐,高中学校选择录取。
2012年,綦江区教委在扶欢中学试点“生源学校全额推荐普通高中招生制度”,赋予初中生源学校全额推荐权,高中录取全部根据综合评定结果推荐。综合评定必须包括体育技能、艺术审美、科技创新、劳动成果、社会活动五个方面。2015年,“生源学校全额推荐”将在綦江全面推开。
教学质量发展性增量评价和生源学校全额推荐,改变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状况,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改前的42所农村薄弱学校,已有30多所获得过教育质量增量评估一等奖。学校越办越好了,表现优秀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2011年,綦江中学学生共获得国家专利802项,创下了一所中学一年内获得国家专利数的全国纪录;2012年,綦江中小学生获得的专利数占全区总数的65%,多名学生获得“全国李四光少年儿童科技奖”“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等奖项;2013年,綦江高考上线率达94%,一本上线人数比2012年增长20%。(记者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