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孟母三迁”,今有“门巴两迁”。
孟子通过孟母的“三迁”,拥有了良好的教育环境,终成大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而门巴族通过“两迁”,获得了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更章门巴人的幸福生活,正是自治区成立5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搬迁给更章门巴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变,更多的是观念的转变。在旧社会,更章门巴人被蔑称为没见识的“则拉”;而今天,越来越多的门巴族干部奋斗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相信,未来的更章会有更多更优秀的门巴族干部涌现出来,门巴人的幸福故事,正在不断翻新,正在不断延续……
夏日的林芝,草木葱茏,百花绽放。沿着尼洋河上游一路前行,在数道彩虹的“欢迎”下,采访组一行抵达了林芝市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
熟悉更章的人都知道,更章原为排龙乡,位于林芝县(现在的巴宜区)东北角,北靠波密县,东接墨脱县,乡政府距县城130公里,是林芝县最偏远的一个乡。2000年,由于易贡洪水暴泻,排龙乡整体搬迁至林芝县,更名为更章门巴民族乡。
刚到乡里,乡党委书记张琨琳便迎了出来,这位干练的女干部,一边走一边对采访组说:“我正要下乡,咱们一起去村里看看。”
途中,张琨琳告诉我们,她这次下乡主要是检查因修建多布水电站涉及的村落搬迁工作有没有遗漏。
“从排龙到更章再到新的安置点,经历了两次搬迁的老百姓,日子越‘迁’越幸福!”张琨琳说。
听了张琨琳书记的介绍,我们对这些经历两次搬迁的门巴人又多了几分好奇,想亲自一探究竟。
排龙:“则拉”的穷苦生活
在距离318国道仅十几米的白玛店村,记者见到了年过六旬的藏族老人次仁顿珠。
次仁顿珠老家在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9岁时跟随家人来到排龙,从此便在这里定居下来。
提起那时的排龙,次仁顿珠不住地摇头:“那时候的日子太苦了!”
由于交通不便,那时的排龙很少有人能够出去,偏安一隅的门巴人习惯了在那个封闭的环境里简陋地生活,可是对于刚进入排龙的次仁顿珠来说,这种日子实在是太难接受了。
“他们连衣服也没有,身上就披着一块‘遮羞布’。”次仁顿珠一边说,一边在身上比划着。
他告诉记者,那时候,藏族群众早已经穿上了羊皮和牛皮制作的藏袍,而住在排龙的门巴人身上的那块“遮羞布”,白天是衣服,晚上就是他们的被子。一到晚上,放鸡爪谷酒的竹筒就是枕头,地板就是床,身上的衣服就是被子。
回忆起那段日子,次仁顿珠说,那时候他们戏称门巴人为“则拉”(藏式卡垫的一种,是最差的卡垫,在旧社会,藏式卡垫的品质是身份的象征,用在这里是指门巴人的首领也只能坐藏族最普通的卡垫,有看不起门巴人的意思),感觉他们生活不好,思想观念落后。
门巴汉子旦增多吉也是那段苦日子的亲历者。对他来说,最难忍受地莫过于交通的不便。每当过年,旦增多吉都要去40公里外的318国道边上采购年货,这是让他最期盼却又最担心的事情,期盼的是可以见见外面的世界,担心的是路途的艰险。
“早上6点出发,一刻不停歇,走到外面也到晚上6点多了。”旦增多吉正说着,一旁的张琨琳插嘴道:“这还是他们体力好的人,像体力略差的人怎么也要走上两天两夜。”
53岁的旦增多吉童年里记忆最深刻的事情便是修路。“受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影响,以前我们年年修路,年年坏。”旦增多吉说,那时候村里的壮劳力每年四五月份开始修路,一直到10月份,那条简易的路才能勉强通行,刚去山外采购一些生活物资,路却又断了……
更章:“一迁”过上好日子
200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打破了排龙门巴人的平静生活。
“政府要让我们整个迁出去!”因为不了解外面的情况,乍一听到消息的排龙门巴人十分排斥。
他们也有自己的顾虑:排龙的海拔低,农作物一年可以种三季,搬迁之后的更章只能种一季,这粮食会不会不够吃?
为此,他们还专门派了代表出去“考察”,当看到政府为他们修建的整齐漂亮的新房和分给他们的平整肥沃的土地时,他们放心了。
“搬出来太对了!”现在旦增多吉一点儿也不后悔搬出来。他告诉我们,以前在排龙,他们家8口人只有8亩土地,现在他们家4口人就分到了24亩土地;在排龙时居住的低矮破旧的木板房,也被如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代替。
改变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门巴人的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通过选举,旦增多吉当选为林芝县人大代表,今年林芝县撤县设区后,他又成了巴宜区人大代表。
“作为人大代表,我提出的代表基层群众的建议,有关部门都能很快落实。”旦增多吉告诉我们,2009年他建议尽快修缮排龙的道路,方便还没有完全搬迁出来的家庭出入,这项建议很快得到了落实。
“我们门巴族学生在小考、中考、高考甚至在参加公务员考试时,都有额外加分。”旦增多吉为我们举了个例子,林芝县第一次将基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转为公务员时,全县仅有2个名额,门巴族就占了1个。
“政府总是对我们门巴族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旦增多吉笑呵呵地说。
就连曾经戏称门巴人为“则拉”的次仁顿珠,也娶了门巴族姑娘当老婆,还生了2个儿子。
“党和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格外偏爱,特别是像门巴族这样的人口较少民族,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日子就会越过越好。”次仁顿珠笑着说。
建电站:“二迁”走上小康路
2011年,我区“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多布水电站选址更章,需要搬迁的村落共有4个,其中有3个都是门巴族聚居村,门仲村就是其中的一个。
刚刚熟悉了更章这片土地又面临搬迁的门仲村村民并不想搬走:“我们已经熟悉了这个地方,再搬万一比不上这里呢?”作为门仲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旦增多吉代表村民很早就去看了新的搬迁点,新的搬迁点位于卧龙沟附近的平地上。
回来后,旦增多吉做起了村民的工作:多布水电站是大项目,项目建成以后,一些偏远地区用电难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当时在排龙条件那么差,政府并没忘记我们,让我们搬到了更章过上了好日子,咱们也要支持政府搞建设啊!何况新的搬迁点条件特别好,土地都平整好了,房子也开始修了……
听了旦增多吉和乡干部的劝说,门仲村村民开始了新一轮的搬迁。
如今,搬迁点的房子已经进入了修建阶段。根据规划,旦增多吉一家可以分到300多平方米的钢架结构大房子。“比起老门仲村90平方米的砖瓦房好上太多了,听说还是抗震房,我们住着肯定更舒心。”旦增多吉乐呵呵地说。
不仅如此,多布水电站建成后,门仲村的部分耕地也将被淹没,对此,政府也给予了相应的补偿。
“这次搬迁,光我们一家就得到了40多万元的补偿款。”旦增多吉说。
第二次搬迁,给这个门巴村落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旦增多吉说:“拉林高等级公路就要通车了,搬迁到卧龙沟后,我要带领村民修建一个有门巴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村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感受门巴文化,来听门巴戏、尝门巴菜。”
张琨琳书记告诉记者,除了让老百姓们吃上“旅游饭”,更章门巴民族乡党委、政府还一直在探索特色种植的路子,其中推广的草莓和天麻种植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每年能为全乡老百姓增收400余万元。
“未来搬迁之后,我们希望老百姓能够靠特色种植和旅游服务,过上幸福的生活。”张琨琳说。
到了要道别的时候,旦增多吉特意换上门巴族服装,为采访组一行敬献哈达:“下次你们再来,我们村一定又是一番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