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1-03-09
太原镇麒麟社区中药材基地
2月22日一大早,周海涛和母亲王世芬来到彭水县龙溪镇政府,在深深的谢意中把感谢信和锦旗送给当地党委、政府。
3年前,这家人的命运坠入深谷:父亲外出打零工收入微薄,本就残疾的王世芬被诊断出了肿瘤,负债累累,周海涛和弟弟周海浪萌发了弃学的念头。
龙溪镇漆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周林走访了解其家庭情况后,按程序将其评议纳入建卡贫困户,并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手把手教周海涛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随后,帮扶责任人又主动上门,指导他们家用好医保政策,王世芬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超过了九成。去年,周海涛大学毕业后,龙溪镇党委书记张国学向漆树村村委会推荐他协助处理村里事务。在镇党委和村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周海涛去年年底通过公招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像这样在党委、政府帮扶下,一家人甩掉了“贫困帽”的故事,在彭水还有很多。
一位老党员说,彭水的扶贫真招就四个字——沉到基层。那里,有一个个劝不走的驻村工作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村集体公司和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瞄淮“两不愁三保障”,彭水县11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贫困发生率从19.8%降至0.49%,去年2月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与当地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密不可分。
驻村工作队深山修出“黄金路”
“早晓得土鸡卖得这么好,真该多喂一些!”一次性卖了几十只土鸡后,彭水县郁山镇玉山村贫困户黄光福一边笑盈盈地数钱一边说。去年,他家养了500多只土鸡,每斤卖25元,仅是卖鸡就净收入近5万元,“这都是党和政府给我们把路修通了造的福啊!”
事实上,在驻村工作队进驻之前,玉山村是郁山镇基础设施最差的一个村,全村都在半山腰,人走在路上心惊胆战。地偏人穷,群众要求修路的呼声很高。
修路,成了驻村工作队进驻后的第一要务。
从2018年起,驻村工作队积极谋划实施了多个乡村公路修建项目。去年底,村里所有主干公路全部硬化,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大山深处老百姓的出行难得到解决。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驻村工作队紧密配合村支两委,针对未脱贫户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精准实施“一户一策”,采取销号式管理,做到“八查八到位”,让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成功摘下了“贫困帽”。
沉下基层驻村帮扶,正是当地党建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利刃”。2020年,彭水新增派60名35岁以下、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全县有脱贫任务的290个村(社区)均有驻村工作队,实现115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有县级以上机关派出的人员不少于3人。
目前,彭水全县共有422名驻村工作人员在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为了让帮扶成效在脱贫一线凸显,县里保持了乡镇(街道)党(工)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考核权重,对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坚持考勤与考绩,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工作总结与民主测评相结合,对任职期间表现优秀的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力的及时召回调整。
同时,健全县级部门包村、干部职工包户制度,落实专人全程跟踪参与……彭水县推行的“所有部门都是扶贫部门、所有干部都是扶贫干部”大扶贫责任体制,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村集体经济点燃脱贫新引擎
走进绍庆街道天台村油茶基地,三三五五的村民正在忙着管护。
这片油茶基地有720亩,是天台村级集体所有控股公司——彭水县兴业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携手武陵山林牧业有限公司建设的示范基地。
2018年3月,天台村党支部、村委会发起成立彭水县兴业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这是彭水首家村级集体所有控股公司。
“公司制定了章程,选举产生了董事会和监事会,聘请了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主要经营旅游开发、农作物种植和农副产品销售等业务。”天台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广东说。
该公司与武陵山林牧业有限公司协商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公司+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将油茶基地纳入村集体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村集体公司占30%股份。
村民们还将土地折价入股村集体公司,集中打造采摘、休闲、垂钓为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改善了辖区基础设施,改变了村容村貌,114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6余万元,村集体收益达100余万元。
如今,行走在彭水各个行政村落,各村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打破了乡村无支柱性产业支撑的瓶颈,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彭水坚持党支部引领,贫困户全覆盖参与,成立村集体公司,探索建立村集体与贫困户同步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打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任督二脉,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破壳壮大”,让党组织“手里多把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据彭水县委组织部统计,县委组织部与县农委整合财政资金、专项党费9145万元,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用好中央财政资金1700万元,定点扶持34个有一定发展成效的示范村,引领带动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去年,全县全面消除村级经济“空壳村”,共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28万余元,其中5万元以上65个、占22.4%,其中10万元以上40个、占13.8%,最高达100多万元。
建好人才库地里挖出“聚宝盆”
“这可是难得一见的高山良田。”2020年3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高山水稻专家张巫军第一次来到太原镇时,看到眼前一大片平坦开阔的田地兴奋不已,“不过,这里怎么没有发展农业产业?”
同行的太原镇党委工作人员何荣川道出了原因:“山高路远,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没人没技术,无力发展农业产业。”
何荣川是外地来渝工作的大学生,到太原镇工作调研后,他发现镇上面临很多产业难题。为打破困境,他想到了自己的师兄张巫军。
何荣川将调研报告递到了太原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手中,镇领导立即邀请张巫军实地支招。
没想到张巫军与太原镇的初次见面就擦出了“火花”——张巫军所在团队培育的高山优良水稻——渝香203正适合在海拔800米的开阔环境中生长。
但是要让村民接受渝香203,并种出成熟饱满的稻谷,还需要专家具体指导。张巫军能否与太原镇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还是一个未知数。
正当镇里为此发愁时,彭水出台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其中“特色效益农业领域”被放在重点引进领域首位。同时,《办法》还针对柔性引进程序、人才待遇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不规定具体工作时间,只规定到点服务次数及天数,并根据人才工作内容支付服务经费。
这样的规定正符合张巫军的工作要求,也为他与太原镇的合作提供了可靠保障。
2020年8月,张巫军正式成为彭水的柔性引进人才。
除针对实际情况出台引进人才政策外,近年来,彭水还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通过向相关科研机关、高校发出人才邀请函,参加重庆英才大会等方式,引进农业现代化人才数十人。此外,还组织贫困村农村实用人才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班,专家到乡镇、贫困村采取一线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形式进行农林畜、种养技术培训;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从优秀村(社区)专职干部和本土人才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去年,全县招录16名选调生、61名“三支一扶”充实到乡镇干部队伍,为聚才引智兴产业提供了有效抓手。
筑巢引凤夯实队伍建设,选派驻村干部深入基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今的彭水,点点滴滴的变化正在书写着在党的领导下,下一个五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开篇。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kao.ljyz.com.cn 中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