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三沙5月27日电题:南海家国情怀浓三沙建设赋新章
新华社记者周正平
三沙设市7周年前夕,记者前往这座我国地处最南端、海域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地级市蹲点采访,看到了渔民生活、生态环境变得更美好,也感受到了三沙人浓浓的家国情怀。
安居乐业靠的是国家的强盛
三沙水清天蓝,空气清新,阳光炽热,热带树木、花草郁郁葱葱。
在市政府驻地永兴岛上,医院、学校、图书馆、邮局、银行、超市、水吧、餐厅、快递一应俱全,电影院、健身房免费向市民开放。
三沙市永兴事务管理局局长陈儒丰告诉记者,这些设施和商业网点大都是三沙设市后建立起来的。目前,每天有包机往返海口和永兴岛,大型补给船“琼沙三号”和“三沙一号”穿梭于海南岛和西沙,三沙告别了物质紧缺、交通不便的日子;岛上新建的电厂,每天24小时供电;渔民聚居的岛礁建起了9座海水淡化厂,渔民们不再需要接雨水洗澡、用咸井水煮饭;三沙有居民岛礁已经实现了4G信号全覆盖,今年4月,三沙首个5G基站正式开通,三沙居民和内地居民同步享受移动数字生活。
这些年的变化,渔民们有切身的体验。去年三月,永兴社区居委会的38户、150多位渔民,每月花1元租金住进了政府建设的两层小楼。居委会主任冯明芳告诉记者,以前渔民住的是木板、油毛毡搭建的窝棚,白天屋里酷热难熬,一下雨里外一地泥泞、污水横流。
三沙设市后,渔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冯明芳介绍说,过去渔民驾着小舢板到礁盘上潜水抓鱼捞螺,现在有30多位渔民转产到市政府安排的园林、环保中心、码头上班,工资加上驻岛补贴,一个月四五千元收入。随着上岛客人增多,17户渔民做起了渔家乐、海产品销售生意。
在三沙,人们喜欢穿绣有国旗的T恤;每周一,三沙各岛礁的干部群众,都会自觉地参与升国旗仪式。渔嫂王丽一边向记者兜售着梅花参、黄鱼胶等南海特产,一边对记者说,三沙渔民心里都清楚,安居乐业靠的是国家的强盛。
三沙建设者:总要为国家做些贡献
在三沙人们常说,“在岛上生活几天是享福,一个月就成了煎熬”。
七连屿工委副书记邹志说,现在岛礁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考验驻岛人员意志的,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孤独感,还有对家人的思念。
三沙市气象局是建市前就设立的驻岛机构,不仅保障国内渔民和航运安全,也为国际社会提供气象公益服务。
2002年,19岁的唐海荣就上岛成为一名地面气象观测员。“每个整点都要观测报告一次气象数据,哪怕台风天,都要身上绑着绳子冲出门去,记录地面观测站数据。”唐海荣介绍说,“1957年设立以来,三沙的气象监测数据没有中断过。”
3月31日,是三沙市人民政府总值班室主任寇永强上岛办公的日子,那一天也是他女儿中考体育考试的日子,原来答应陪考的承诺没有兑现;一周过去了,孩子的模拟考又开始了,他只能给孩子发点励志的信息;又一周过去,孩子中考要考理化实验了,他还是只能给孩子发信息鼓励。
“我们可能很难照顾好家庭。但是,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有收获,是我们在三沙每一天的追求。”寇永强说。
“琼沙三号”轮政委刘学军,2007年放弃了企业每月1万多元的工资,到“琼沙三号”当大副,一开始拿2193元工资。他说,来三沙,不仅仅是赚份工资,还有责任和担当。
“学了点本领,总要为国家做一些贡献。”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驻医疗队队长王源江的这句话,或许代表了驻岛人员的初心。
精心呵护祖国蓝色国土
建设美丽家园,保护好一方净土——三沙人有一种使命感。在三沙,生活一天天在改变,环境也一天天更美好。
从设市开始,三沙市就禁止开采地下水,禁止泡沫塑料上岛。每周五是三沙市的爱岛日,这一天岛礁上的男女老少会自发走出家门,清扫负责片区,美化卫生环境。
在三沙市环保中心,老工人符长文正在往厨余垃圾里投放活性炭。他介绍说,永兴岛上各家各户都会把垃圾分类好,环保中心每天大约处理1000多吨污水和20吨固体垃圾,各岛礁的垃圾也有专人负责集中运到环保中心。
高温、高盐,遍地砂砾,三沙岛礁植树十分困难,但三沙人对绿化岛礁十分执着。“在三沙种活一棵树,要用掉三个人喝的水。”银屿居委会主任李连君告诉记者,每个村民包干种活了十棵树。
七连屿西沙洲,像蓝丝绸上的一块绿翡翠。西沙洲岛长符永介绍说,西沙洲原来几乎寸草不生,阳光一照,白花花一片,人都睁不开眼,14年来,三沙人在西沙洲种活了13万多株树木,现在,每年6到9月有1000多只鸟上岛筑巢,海龟也开始上岸产卵。
在北岛,三沙人专门为海龟设立了保护站。北岛居委会主任兼北岛海龟保护站负责人黄宏波介绍说,在北岛,15位渔民,有8人在保护站工作,每天在各个岛屿巡护海龟,以往捕捉海龟为生的渔民,现在看到受伤的海龟,也会主动送到保护站救护,去年保护站救助了30多只海龟,在北岛上岸产卵的海龟从15年的96只,增加到去年的192只。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kao.ljyz.com.cn 中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