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而言,助学更多着眼解决现实困难。助学的初衷,就是帮贫困家庭学生圆求学之梦。伴随国家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面向困难家庭的助学行动占比明显缩小,而努力弥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则日益凸显。不均衡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驻军部队助学兴教的着力点,理应结合驻地实际和自身优势,随之调整改变,在行动上努力体现“三个不一样”:驻发达地区部队和驻欠发达地区部队,助学重点不一样;驻城市部队和驻乡村部队,助学对象不一样;科技含量较高、专业技术干部占比较大部队和一般作战部队,助学方式不一样。
从长远来说,筑梦更能为少年儿童的成长负责。让贫困家庭学生有机会读书,只是助学兴教的第一步。成功迈出第一步后,还要学会用受助学生能理解、可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好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按照心理学家的科学分析,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到归属与爱的需要,从尊重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长大了想干啥?”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帮受助学生立鸿鹄之志,是发展型助学的必由之路。为受助学生筑梦,不否认小道理,更要善于讲好大道理。怎样把缤纷多彩的个人“小目标”与爱国奉献的集体“大目标”统一起来?军营的英模身上有精彩故事,身边的战友身上也有精彩故事,关键是军队助学人要善于发现,学会讲述。
说到底,铸魂事关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一生。解决眼前家庭困难,只是一阵子;立大志干大事,才能管根本、管长远。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工程。打牢这一基础工程的根基,离不开红色基因的培育和传承。实践证明,这正是驻军部队助学兴教的优势所在、子弟兵从事公益活动的特色所在。据报道,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官兵与辽宁省抚顺市雷锋小学教师一起,历时两年联合攻关,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实际,编写出不同版本的《雷锋精神教育读本》,把学雷锋细化为每个阶段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目标”。这一生动实践启示我们,把助学兴教与传承红色基因结合起来,每支部队都有潜力可挖,每名官兵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