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湖南醴陵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平稳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四改”增投入。一是改各公办教育单位人头经费差额预算为全额预算,一概由财政打卡发放。醴陵市教育局以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项目落户该市为契机,全市1200多名公办高中、中职教师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五险一金等进入财政全额预算,由财政打卡发放,极大激励了高中、中职教师活力。二是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投入由依靠乡、村为主改为以县为主。醴陵市将学校建设纳入全市总体建设规划,统筹安排资金、用地指标和规划设计。按照《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每年城区新建3所以上,农村10所以上学校。三是教师绩效工资地区差部分由系统内切块调剂改为财政预算安排,按实拨补。醴陵市实行绩效工资向农村和山区、库区、边远地区学校倾斜,以往地区差部分从教师人平绩效工资总额内调剂,现在在人平的基础上,按公办教师人数,再额外增加一定数额,用于增补地区差。四是布局调整后部分高中学校经费缺口由学校自筹改为财政专项预算。
“两改”强队伍。一是招聘新教师由“统招统分”形式改为“设岗招聘、三位一体(报考、录取、分配)”的方式。醴陵市教育局从2010年起改革教师招聘办法,在山区、库区、边远地区学校设置特岗教师,按岗报考,按岗录取,按岗分配,录取了的同时分配到位。特岗教师一经聘用,即签订5年以上的聘用合同。这一措施一改长期以来山区、库区和边远地区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二是校长、教师“一校定终身”改为“动态交流”。从2011年起,每年进行一次片区内的教师交流,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促进全市校长、教师交流。
“三改”活体制。一是改县级教育工作管理、领导机构“低、少、弱”现状为“高、齐、强”的格局。以往教育局每年被市里各种领导小组分配任务、上交资金达500多万元。去年,由市委、政府发文成立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强市领导小组、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扶贫助学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开始完善,为教育部门争取到了相应的权益、经费和地位。二是改过去县以下教育内部管理机构无农村片区机构状态。成立乡镇(街道办)中心学校,由过去乡镇中学带管全乡(镇)中小学(幼儿园)改革为以乡镇中心学校管理全乡(镇)中小学(幼儿园),实现以中心学校为龙头的乡镇基础教育管理格局。三是改区域之间封闭办学为“联动合作式办学”。按省、市有关督学责任区建设的文件精神,成立了东、南、西、北和城区5个督学责任区和教研联组,将片区管理做实做强。督学责任区和片区教研联组合署办公,实行督、管、研一体化的片区管理制度,以督促管,以督促教,以督促研,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两改”提质量。一是高中招生以校为主改为全市协调统筹为主。从2011年起,省示范性高中招生实行全市统筹招生,克服了争夺生源的弊端。招生计划的30%为指标生,分到各初中学校;70%按中考分数依志愿录取。二是中考分散组考改为集中组考。以往全市中考考点多,较分散,监考难规范,质量难保证,考试信度不高。2011年开始市教育局只在城区设4个考点,初中毕业生统一到城区参加中考,严格按照高考要求组考。以高考要求抓中考,严格质量监测,确保了信度,促进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