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5-10
到西部教书去,这是河北保定学院“90后”大学毕业生孙彤彤入学时就立下的誓言。
如今29岁的孙彤彤已经兑现承诺,她在新疆且末县第一中学担任历史老师。“是榜样的力量让我选择了新疆。”孙彤彤说,这是她来且末的第6年,大学入学第一课就被师兄师姐奉献大漠的事迹所感动。
新疆且末县第一中学历史教师孙彤彤与学生们一起参加活动。受访者供图
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告别母校和家乡,奔赴新疆且末教书育人。此后,保定学院每年都有毕业生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
20多年来,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队伍越来越大,他们在天山南北、于大漠深处,像戈壁红柳、似沙漠胡杨,扎根在祖国的西部,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
抉择:天边小城追梦人
回想起23年前来且末的过程,且末县第二中学体育教师王建超戏谑着说,她是被“骗”来的。
“2000年,且末县第二中学时任校长段军去我们学校招聘时说,他们新建的体育馆可好了,还有塑胶跑道。”王建超说,一方面她是学体育的,但让她义无反顾选择且末,是段校长的那句话,“那里的孩子更需要老师。”
当时的且末县第二中学,初一7个班有6个还没有班主任,更没有体育老师。“我一下就被‘击中’了。”王建超说。
且末县第二中学体育教师王建超正在给学生们上体育课。受访者供图
2000年,且末县教育局到内地招聘教师,保定师专(保定学院前身)的应届毕业生有200多人报名,这给了他们惊喜和感动。本来准备招聘七八个,经请示,他们把招聘名额增加到15个。
“我们这15人里面,有的放弃了在河北找到的工作,有的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王建超说。
王建超至今对她初到且末的场景记忆犹新。当她和14名同伴,辗转奔波5000公里,坐了5天4夜的车,来到且末时,一下傻眼了。
学校的土操场上,只有一个破旧的篮球架。当王建超问体育馆在哪时,段校长指着一张图纸说:“别着急,我们马上就要建。”
让王建超更绝望的是且末的气候。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且末,气候恶劣,一年有近200天沙尘天气。
记者4月底在且末采访时,也正值沙尘天气。天空被黄色的沙尘笼罩,逆风而行,不一会儿,便感觉口中有了细沙粒。
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考验着这群大学生的抉择。王建超说,刚到且末时,不少人出现了流鼻血、嘴唇干裂、咽喉疼痛等症状,这时她理解了段校长那句话,“不是没从各地招过老师,但一场风沙过后,总会‘刮’走几个。”
“我也有过离开的想法,但当时这里太缺老师了,1000多个学生只有40多个老师,我一个人要带7个班的体育。”王建超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我要走了,这些孩子就真的没法上体育课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王建超说,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于是她把对家乡的思念埋在心坎,将青春的坐标稳稳扎在了且末。
在且末县第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的李桂枝回忆,第一个学期,为提高讲课水平,她在繁重工作间隙听课50多节,笔记记了几大本。“那时候,我们的世界里除了学生还是学生。下班后一起交流教学体会,然后又埋头于教案和作业中。”
且末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李桂枝给学生们辅导功课。受访者供图
就这样,这些年轻人都在且末安家、结婚生子,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和学生身上。2003年,他们从初一带到初三的第一批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名列前茅。且末教育“老末”的帽子摘掉了!
坚守: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
这么多年来,庞胜利一直在做一件事,上好思政课,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3年来,我在这座天边小城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就是学生的需要。”且末县第一中学高三思政课教师庞胜利说。
在高三六班的思政课上,记者见到了庞胜利,他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引得孩子们不时发出笑声。
当记者问到:“你们知不知道庞老师是哪里人?”
学生图玛热·麦麦提抢着说:“我知道,他是从河北保定来我们这支教的,很了不起!学校经常讲他们的故事。”
听到这,庞胜利腼腆一笑,摆摆手:“这都多少年的事儿了。”
庞胜利他们可能已经忘了当年吃过的苦,但他们支教群体20余年的坚守付出,已经深深扎根且末,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了种子。
在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上,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生、且末女孩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总决赛。比赛中,她把自己的老师在且末县教书育人的故事带上了央视舞台。
面对亿万电视观众,她深情地说:“我的家乡且末县环境恶劣,但来支教的老师们却在这里扎下根。他们无怨无悔,用智慧和汗水,用青春和梦想浇灌着像一丛丛‘小红柳’一样的学生。而我,就是‘小红柳’中的一员,所以我更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到支教的意义和价值。”
多年来,他们站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为这个边陲小城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生。
且末县第一中学思政教师庞胜利正在给学生讲解试卷。受访者供图
庞胜利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前十年,我总是教育孩子们要走出沙漠,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看看。但这些年,我则是鼓励他们走出去长见识、练本领,然后回来建设家乡。”庞胜利说。
“且末这些边疆地区发展很快,这里现在更需要人才。我觉得学生在外面学业有成之后,有责任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庞胜利说,这些年,他的大部分学生都回到了新疆。他最大的幸福,则是往日学生成了今天的同行。
2016年,庞胜利的学生杨芳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毅然放弃更优越的就业机会,选择到且末县第二中学任教,也成了一名思政课教师。她的理由很简单:“我在庞老师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
“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在庞胜利看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们懂得探索生活的意义。
“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启迪人生之路,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庞胜利说。
传承:西部支教精神薪火相传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他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孙彤彤就是其中的一位。2017年8月,保定学院历史学专业的孙彤彤来到且末县第一中学任教。
跟师兄师姐当年相比,孙彤彤到来时,且末的中小学校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等一应俱全。
当见到同门师姐侯朝茹的那一刻,孙彤彤倍感亲切,“侯朝茹既是我的同门师姐,也是我教学上的师傅,我们都是历史老师,师姐在管理班级、备课上课等方面都悉心传授,这让我以最快时间积累了教学经验。”
在自己的潜心研究和前辈的帮助下,孙彤彤很快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图尔迪·艾尼就很喜欢她的讲课方式:“历史有点难记,孙老师就给我们举很多例子,还讲很多历史故事,她做的ppT很精美,课下为我们辅导的时候也很耐心。”
孙彤彤坦言,最初来到且末,内心没有归属感,总觉得这里就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如今,6年过去了,孙彤彤在自己用青春选择的地方成长,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她说,现在对且末的人和物,甚至是风沙,都有了一种熟悉的味道,这里像是自己第二个家乡。
在新疆且末县第二小学,2018年来到且末县第二小学担任体育老师的张婷(前)带领孩子们练习体育组老师自编的广播操(2019年3月15日摄)。新华社资料片
现如今,在且末县工作的保定学院毕业生总共26人,其中“夫妻档”有14人,占了一半多。在且末县第一中学担任化学老师的周正国也是2000年那一批。他的妻子刘庆霞,当年为了与“老周”在一起,辞掉了现成的正式工作来到新疆。没想到,每到春天,沙尘暴来袭,刮得人出不了门。每每提起这事,周正国却总笑呵呵地说:“边疆不及内地,来之前,她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再大的困难,只要两个人在一起,都能过去。”
20多年来,他们大多都已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各类教育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为且末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保定学院一批批西部支教毕业生在工作和生活中互帮互学、同舟共济,形成了“团根聚生”的纽带式支教模式,把教书育人之根深深扎在大漠深处。
说起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且末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赵瑞说:“在23年的时间里,他们扎根西部,践行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青春梦想。”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不仅仅是在且末,从2000年开始,保定学院已有340余名学生投身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建设。当西藏日喀则教育局来保定学院招聘教师时,学生们又是争先恐后,纷纷报名到雪域高原扎根奉献。
近日,在且末县第一中学召开的保定学院援疆支教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捐建仪式上,保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韩会玲表示,从2000年护送第一批去新疆任教的15名学生开始,保定学院就以母校的视角关注、关心和记录着西部支教毕业生的成长。
“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每个教师的岗位都承担着育人作用,保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