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3-26
龚明举
秀山县,全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东南,处武陵山腹地,居四川盆地东南缘外侧,素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清乾隆元年(1736年)始置县,是渝东南建县历史最短的区县。
清雍正年间,西南地区大量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延续上千年的羁縻土官及农奴制。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庭敕令酉阳宣慰使冉广煊改土归流并迁往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结束了酉阳土司六百余年的统治。摄于军政压力,今秀山境内邑梅、石耶、平茶、地坝四峒(洞)正副长官司自愿献土纳印归流,秀山土司结束,历时四百八十四年。
公元1736年,四川巡抚奏请获准合并邑梅(治今梅江镇)、石耶(治今石耶镇)、平茶(治今龙凤坝镇)、地坝(治今中和街道)四土司领地,另割原酉阳土司东南境石堤、打妖、宋农、晚森等辖地置秀山县,治今清溪场街道三合场,因境内有“丹崖翠壁,秀色如画”的高秀山而得名,次年县治迁往烟麻坪新筑土城(今秀山县城环城路内老城区),治所沿用至今。
秀山之地,商周、春秋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两汉为巴郡涪陵县和武陵郡迁陵县地,三国蜀汉属武陵郡酉阳县,唐属思州。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年),邑梅、石耶、平茶诸峒苗夷内讧,寻仇纠杀,乜八孟溪(今贵州松桃)土同知杨通晟率诸子统兵抚苗安民平乱,筑邑梅、石耶、平茶三城据守,其子杨光甫、杨光隆、杨光彤因平蛮有功,被南宋朝廷分别授予邑梅、石耶、平茶土知府职务,允许子孙世袭。
中国土司制度,肇始于东晋南北朝,定形于元代,土司名称始见于元朝。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对秀山土司建置进行了清理整顿,设一军民府二长官司。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石耶长官司杨正宗、分居地坝的宗支杨随征湖南五溪蛮有功,杨正宗为杨请立地坝副长官司获准。秀山历史上'百里四司',即邑梅、石耶、平茶三峒长官司,地坝峒副长官司的局面一直维持到雍正末年,都曾一度隶属于酉阳土司管辖。此外,秀山境内绞娄、寨娄、马蹄溪三土千户也由杨氏后裔担任。明洪武年间曾置有麻兔长官司,由冉氏担任,司废后其领地隶属贵州铜仁府。(《土家族土司简史》王承尧、罗午著)
由于秀山县清乾隆前地没蛮夷,原始落后,加之从未置县,致使秀山之地史籍渺茫,籍籍无名。其境域连片湘黔苗族聚居地,宋代前,土著居民以苗族为主,宋元之后以土家族为主。今清溪场街道东林居委有苗王坟,古称大坟堡,不知葬于何时?沙南村有约一千米地道遗址,传为古代苗人挖筑的防御工事。
中国苗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从蚩尤到共工、三苗、驩兜,再到盘瓠,其后裔始终被中原王朝侵逼驱逐掠杀。苗人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逃迁,居无定所,流落四方。贵州文史学者石朝江认为,从上古时代起,苗族曾有过多次大规模迁徙,秦汉时聚居地以湖南为中心,秦汉后逐渐以贵州为中心。贵州由于地形复杂、地域偏远,曾长期游离于中央王朝管控之外,置省时间较晚,苗族人口最多,秦汉后苗族有一半世居贵州。而且国内九个苗族世居的省市区都基本只有一个方言的苗族,唯独贵州有三大方言苗族,“今三苗”(三大方言)源于“古三苗”,秦汉以来苗族汇集贵州主要有西中东三条迁徙路线——
西线属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源自尧“窜三苗于三危”的那一支,即从甘肃敦煌一带“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入青海,南下四川,后辗转云南、贵州,其中一部分还进入了越南、老挝。今贵州仁怀市的后山有“西苗故里”之称。
中线属黔东南方言(中部方言),极有可能是“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的那一支的后裔,即从长江中下游沿近海或翻越南岭分水陆两路迁徙到珠江流域,然后溯江而上达到黔东南地区。黔东南是苗族的第一大聚居区。
东线属湘西方言(东部方言),是“放驩兜于崇山”的那一支的后裔,即从武陵五溪之地“朝着太阳下坡的地方”,溯流而上,翻山越岭,进入湘西、鄂西南、渝东南、黔东北等地。湘西腊尔山是苗族的第二大聚居区。
湘西苗族流传的《迁徙歌》记述曰:苗族从“水乡”迁入武陵五溪后,“一支去往平款,一支去往酉阳”“”一支迁往洞仁……一支迁往姜湟,一支迁往姜迁;一支迁到务川的地域,一支迁到务戎的地方。”据湖南文史学者伍新福考证,“平款”即今重庆秀山,“洞仁”指谷坡之地,即今贵州铜仁;“姜湟”“姜迁”指今贵州思南、印江,“务川”是苗语译音,意为水冷凉的地方,今贵州有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戎”即今重庆武隆。(《苗族史》伍新福、龙伯亚著)。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部分巴人流入五溪之地与盘瓠后裔混居,衍变为武陵五溪蛮。秦汉时五溪蛮势力增大,不时“寇略郡县”,影响到东汉王朝的统治。仅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就先后派武威将军刘尚、谒者李高、伏波将军马援等多次率大军征讨五溪蛮,此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是征伐不断。由于长期征战,五溪蛮控制的地域被压缩,生存艰难,人口锐减,只好溯沅江、酉水、澧水、清江向武陵山更深处和更远处迁徙,其中一支迁徙到了渝东南秀山平原。
武陵山区,群山绵延、河谷纵横、蛮夷杂处,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适宜农耕的平地极少。境内只有芷江平原、秀山平原、龙凤平原三个较大的平原,最大的是芷江平原,面积达二百平方公里。盆地主要有利川盆地、慈利盆地、张家界盆地、恩施盆地、花垣盆地、龙潭盆地,最大的是利川盆地,面积达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秀山平原位于今县城及周边清溪、中和及平凯一带,呈北东向展布,长约十五公里,最宽处十公里,面积达一百二十平方公里,是渝东南独有的溶蚀冲积平原。(《武陵山区地理》黄健民等著)。
一千九百多年前,五溪蛮民扶老携幼,打着光脚,背着鼎釜,带着谷种、豆种、菜种、蚕种,跋山涉水来到秀山,看到平原四周群山拥绕,溪流穿原而过,山好水好地好,是一个理想的家园,遂定居下来,开始刀耕火种,并将新家园取名“平款”。“款”古通“窾”,取其“空洞”之意,“平款”即平坦空阔之地。湖南文史学者柴焕波在《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中考证,苗族迁徙“平块”的时间始于东汉,“平块”即今重庆秀山。
秀山人口音独特,异于各地,与千里之外的成都略似,周边各县常以“板板桥”指代秀山。听秀山人读韵母为an的字,他们的嘴张得较大,像是在读韵母为ai的字,重庆文史学者石邦科称其为梅花音。一些书籍中关于秀山的记载有“平款”,也有“平块”,实则今之“平凯”,皆因笔录口述所致。可初步确认,“平款”是目前所知秀山县最古老的名字。
龙凤坝镇今存多处始建于元代的建筑,司城村平茶土司府占地近九百平方米,平江河上有木廊桥名客寨桥,五墩六跨,长六十三点五米、宽六点五米、高五米。
县城东南四十七公里有洪安古镇,清水江缘镇而流,江东为湖南花垣县茶峒古镇,溯流千余米为贵州松桃县迓驾镇。洪安、茶峒两镇之间有“拉拉渡”,为沈从文《边城》中所述之渡。渡口上行数百米有茶洪大桥,又名湘川(渝)大桥。从洪安桥头左行数百米,江岸上有个三角形风雨亭,名“鸡鸣三省亭”。亭外立有石碑,一面刻“一脚跨三省”,一面刻“三省闻鸡鸣”。站在亭中,便可“一脚踏三省”,而地是“鸡鸣三省”之地。
(作者简介:龚明举,重庆散文学会会员、文史爱好者。)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kao.ljyz.com.cn 中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