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1-07-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教育扶贫提升禄劝教育水平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千家万户福祉。
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8.7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1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98%,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3.74%……去年,我省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加油……”一声声加油助威的呐喊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普淜中学运动场的上空回响。
今年的体育中考对于普淜中学的初三毕业生来说尤为特别。因为孩子们再也不用“借”场地考试了,今年,他们第一次在自己学校新建的运动场上进行了考试。这对于普淜这个山区小镇来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曾经低矮潮湿的茅草房变身明亮宽敞的教学楼;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城乡课堂同步互动;山区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上音乐、绘画、电脑、科学实验等课程……近年来,这些教育基础设施的变化正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如火如荼地发生着。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条件是基础。“十三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攻坚,通过实施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增加学位21.6万个;投入近43亿元,实施3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乡村幼儿园5560所,创建一级示范幼儿园139所,实现“一县一示范、一乡一公办”全覆盖。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投入443亿元,实施“全面改薄”、C级校舍加固改造、高速光纤网络建设和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工程,129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投入170亿元,实施52个“补短板”项目,建设1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2所高水平专业群学校,组建42个职教集团。新增普通高校13所,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质量得到重大提升。
社区医疗服务
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近年来,我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大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各族群众健康福祉持续改善。
不久前,临沧市云县茂兰镇温平村村民张学萍在上学途中感到一阵剧烈腹痛,随即被送到离她最近的云县茂兰镇中心卫生院。医生检查发现,她患急性阑尾炎穿孔,急需手术。
由于卫生院还没有开展过类似手术,为了稳妥起见,卫生院向云县县医院进行了求助。40多分钟后,县医院消化外科副主任医师林应芳就赶到了卫生院为患者进行了手术。
专家下沉到基层是我省在解决基层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措施之一。近年来,我省实现了全省16个州(市)实现三甲医院、中医(民族医)医院全覆盖,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122所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小病靠扛、大病靠天”的历史一去不返。24岁的和秀娟小时患上骨结核,腰椎处长出一个大包,由于贫困和医疗条件所限,她的病情逐渐严重。
2019年8月,和秀娟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了腰椎畸形矫正手术。父亲和文辉算了一笔账:女儿在该院治疗的费用共17万余元,其中,基本医保报销近11万元、大病保险报销4.2万余元、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报销1.6万余元,家里自付仅6000余元。
初步统计,自2018年以来,医保扶贫政策累计资助贫困人口参保2.3亿人次,惠及贫困人口就医5亿人次。同时,全省贫困人口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2016年的61.15%提高到2020年的89.4%。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36种大病专项救治,全省因病致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28万户112.49万人全部脱贫。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72.76岁提升到2020年的75.26岁。
广南句町文化节秋收礼祭表演
公共文化提升品质
不久前,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演出广场,欢声笑语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是“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活动中,云南省滇剧院惠民演出送文艺下基层的场景。
“生活水平提高了,更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过去我们这里山高路远,很难看到高水平的演出,如今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了,真正把文艺送到了老百姓身边。”当地居民刘红英欣喜地说。
人民群众欣喜的背后,是我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十三五”期间,我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等工作,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全省各级文艺院团完成惠民演出49396场,观众人数达7000余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云南省图书馆里,阅览室一座难求,大厅空旷处和走廊上都是低头阅读的市民。每个人能在书香中打开梦想之门,得益于我省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打得更加扎实。近年来,全省基本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49个、美术馆4个、非遗中心27个、乡镇文化站1450个。同时,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与互联互通。
曲靖市构建市县乡联户“挂、包、帮”网络体系,打造“农村文化户”产业联合体,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河口瑶族自治县结合“国门文化形象工程”实现了边境地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近年来,我省不断以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文化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惠民实事排难解忧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面对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工作,近年来,我省一步一个脚印,咬定目标使劲干。
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首位。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46.49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总量达1515.52万人。通过“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10类人群创业52.03万人,发放贷款617.2亿元,带动(吸纳)就业137.8万人。五年累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8.77万人。
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目前,全省城市、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分别为不低于7680元、4500元。特困人员月基本生活标准统一提高到不低于832元。全省5年累计投入困难群众救助金560亿元,年均有430万困难群众获得经常性生活救助、85万人次获得临时性生活救助。
社保待遇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达到108元。五年累计支付养老、工伤保险基本待遇3948.62亿元,惠及730余万人。建成和在建养老机构1168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81个,养老床位较2015年增长46%。建立完善高龄津贴制度,惠及91.3万高龄老年人。
眼下,我省仍不断保障和充实人民群众“菜篮子”“钱袋子”,一件件民生实事看得见摸得着,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在云岭大地上织起了一张张民生为本普实惠、共享小康新生活的民生大网。
亮点
山区娃家门口上幼儿园
7年前,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第一所山区乡公办幼儿园落户牛街乡,100多名来自彝、汉、白、苗、傈僳5个民族的山区孩子如愿在家门口读上幼儿园。
“建园之前,牛街乡大部分的孩子只能留在家中,等到适龄后直接上小学。”该园园长杨美玲说。
“幼儿园办到了家门口,只要步行几分钟就能送孩子到幼儿园,再也不用起早摸黑辗转送孩子到60公里外的县里去了。”家长张德欣感慨道。
近年来,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事例在巍山县屡见不鲜。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82所,其中公办园29所、民办园53所,有农村社区幼儿班25个,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98.91%,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达97.1%,普及程度和办园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崭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天真无邪的笑脸,见证着巍山县学前教育的变迁,也代表了我省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的努力成果。
基层文化服务365天“不打烊”
唱念做打间传统滇剧《白蛇传》唱腔缓缓流出,优美曲调越过院墙,吸引了人们闻声走进位于昆明市中心钱王街的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
“过去我们戏迷看演出得花钱买票进剧场,如今,我们不但能随时在公共服务中心免费看戏,还经常可以和演员们交流学习。”67岁的戏迷孙昌华开心地说。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明瑶说,昆明市率先在全国推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农家书屋维护管理使用、文艺演出活动组织等具体服务项目及上级不同的资金来源,进行整合打包运作,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标准化管理,实现了有限的文化资源服务价值最大化和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自推出以来,得到全市人民群众和基层的广泛认可,并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
五华区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安宁市“流动书包”到田间地头精准服务;主城区建成2个24小时城市书房,盘龙区投放12组24小时智能书柜,实现公共阅读、图书借阅服务的“不打烊”……如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以文化的力量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
云南网记者陈鑫龙陈怡希侯婷婷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kao.ljyz.com.cn 中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