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分数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A+、A、b、C、D五个“等级”;物理、化学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科学课”;“综合素质评价”列入了考核范畴……在武汉市武昌区2005年中考录取花名册上,记者欣喜地发现了许多新名词。
在武昌区采访,有两件事让记者印象深刻:一是大多数中小学每天安排一节“综合实践课”,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或做运动,或玩游戏,或搞文艺等。
二是2005年初中毕业生有70%升入高中,而决定他们升学的是“成绩等级+综合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这种录取方式很满意,没有出现学生家长质疑的现象。
这就是被誉为武汉市武昌区教育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成果中的一大亮点。
新课程改革牵动着武昌区百万人民的心,新课程改革又是悄无声息的,它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百万人民的观念。
今天,在武昌区,学子们甩掉了沉重的书包,每天轻松地唱着自己喜欢的歌上学堂。让孩子们高兴的是,老师上课更精彩了,学校活动更丰富有趣了;让家长们满意的是,孩子作业少了,成绩却上去了,综合素质也明显提高了。
不久前,教育部在对武昌区新课程改革工作第三次评估时,专家们如此评价:“武昌区新课改真正发挥了国家级实验区的辐射作用,并对省、市的课改工作作出了示范。”
搭建素质“大舞台”
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昌,曾是我国新式教育的发源地。在教育上,武昌人有不少可“炫耀”的地方:1986年,率先取消了小学升学考试,推行中小学就近对口入学招生制度改革;1993年,在湖北全省率先实现“两基”达标,成为国家首批“两基”达标合格区;1996年,成为省、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
不仅如此,武昌高等学府云集,文化氛围浓厚,这一方面大大推动了武昌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带来弊端:刺激家长们鼓励学生考名牌大学、读热门专业。在“高分=名校”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教师被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尴尬局面。
几年前,武汉一媒体曾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孩子的学习负担太重,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男生憋尿憋出了前列腺炎,女生憋出了膀胱炎。
“成绩没上去,身体却垮下来了。”武昌区原教委主任何孔承说,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综合素质也无法提高,因此必须改革,必须推行素质教育,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其核心,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2001年,武昌区酝酿几年的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该区开展“三个五”工作,以此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三个五”即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课程开发等五大校本行动研究;课程改革与学校管理研究、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研究、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研究、课程改革与评价体系研究、课程改革与学校课程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研究、课程改革与德育研究等五项专题研究课题;开展一批先进学校、一批知名校长、一批骨干教师、一套机制、一系列成果等五项专题研究。
一夜间,武昌区中小学用上了新课程教材,学生学习内容似乎变得天南海北了……
打牢课改“奠基石”
“老师,我往瓶子里加小石头,水为什么还是没有涨起来呢?”一个学生对乌鸦能否喝到水提出质疑。
“我教了20余年书,讲了近百次《乌鸦喝水》,但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中华路小学的一位教师说。课改伊始,很多教师遇到这样的“挑战”。
“课程改革最重要、最困难的是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的教育观念的更新,而观念的更新关键在于培训。”武昌区教育局局长詹和祥介绍,武昌区首先是抓好校长这面旗帜,在全区开展“周末校长碰碰碰”。
在每周周末,武昌区中小学校长经常自发聚在一起,围绕一个管理专题,开展讨论、研究,争论成了家常便饭。一次,两次,渐渐地,校长们的新思想在交锋中磨炼,新理念在碰撞中生成。
5年来,武昌区建立起“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项培训”等体系,形成了国家、区、片和校本等四级培训网络,采用了“校长读书班式”、“头脑风暴式”、“案例研讨式”、“讨价还价式”、“对话式”等多种培训方式,教师在培训中发生了一次次从观念到行为的嬗变过程。
观念一变,武昌实验小学的教师就尝到了新课改的魅力,师生在课堂上互动更容易了,学生更积极主动了。如上《嘿,你好!》一课,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写自我介绍,然后请学生在讲台上大声念;上《父爱》一课,学生在讲台上念父母写给自己的信,感动得哭了……
该校的学术联动课更是课改的一大亮点。学习《青蛙和蛇》时,学生们了解了青蛙和蛇是亲密朋友的关系,也学习了食物链和天敌的科学知识,还学会了《月光曲》。教师将数学和体育一起上,让孩子在跳跃中学习数学计算……
原来课也可以这样上!武昌实验小学校长胡婴说:“课改前,教师是依纲据本,死守教材,是个种庄稼的人,而现在却是教书育人的创造者,是一名研究土壤和种子的人。”
精种校本“自留地”
在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载体。如何开垦好校本课程这片“自留地”,各校如过海八仙,各显神通。
武昌区三角路小学校本课程中有一课是“市场营销”,学生要完成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营销策划、营销准备、大市场卖菜、宣传绿色食品、收益统计和活动总结等工作。家长们手心里捏了一把汗,孩子们却有模有样地做起来。
于是,孩子们自己选择任务、自己组合人员、自己确定营销指标、自己列队开进市场,成为市场最亮丽的风景。第一次卖菜,孩子们搬着一大堆菜灰溜溜回校了,第二次只带了几把回来,而从第三次开始,孩子们总是“凯旋而归”,而且义卖的时间越来越短。
“我将来要是卖菜,决不和我爸爸一样。”不少孩子在课后议论着。教师们笑了,家长们也笑了。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的校本课程--希望教育,成为学习困难生转优的“中转站”。该校的教育者一致认为,任何学生都是有发展潜力的,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师要始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充满希望。
毕业于粮道街中学的小姜,现在一所高校读本科,他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小学五年级就迷上游戏机,每天一放学就往游戏室跑,自己从不做作业,每天清早来到学校,低声下气求同学给抄答案,每次给同学1元钱。张大秀老师发现了这个“秘密”,她不让我进游戏厅,并一次一次对我说:“你脑子不笨,好好学,一定能赶上别人。”
“张老师天天给我辅导数学,让我觉得自己不学好还真不行。”小姜说,他在张大秀的鼓励与帮助下,不仅改掉了抄作业的坏习惯,成绩也进步得很快。
这样的事在粮道街中学实属寻常。如今,该校研究编写了希望心理养成、参与意识的形成、自学的养成和主动发展能力的构建等四册小本教材。
武昌区各校的校本研究如百花竞相盛放,内容涉及特色教育类、兴趣特长类、学科延伸类、社会活动类等,而其落脚点都在学生身上。学生们从中找到了真我,张扬了个性,有了自主发展的天地。
唱响德育“塑魂曲”
新课程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它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对传统教育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新课改中德育课程该怎么改?
武昌区的做法是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德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以引导学生主体实践、体验为途径,以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为目标,促使学校传统德育由命令化走向自主化,由成人化走向适龄化,由书本化走向生活化,由统一化走向个性化。
方向一明确,行动不糊涂。一时间,武昌区的德育教育开始了“大换血”--武汉市25中学生每天出门、回家时都要向父母问声好,而学校布置的品德作业是给父母洗一次脚;
武昌区棋盘街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更像一台台情景剧,反映的全是孩子们在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一个孩子独自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该怎么办?父母私自翻看自己的日记该如何面对?……
在德育问题上,武昌区曾掀起过一场大“风波”。2004年3月,武汉45中进行了一项行政序列改革,把沿用了几十年的政教处、教导处撤了,合成了“课程管理部”。此举立即遭到了武汉市众多德育工作者的猛烈抨击:把政教处撤了,还怎么抓学生的德育工作?不抓德育又怎能保证学生成长成才?
矛头一齐指向武汉45中校长梁垂东。
当过10余年班主任的梁垂东有他的理解:课堂是知识传授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学与德育两者具有天然的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课程的再延伸,所有的活动都是育人,德育与教学本是同根生。”梁垂东说。
“风波”平息了,思想也统一了,武昌区在各校开始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让该区每一名教师都担负起德育工作。今天,该区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挖掘者,更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督导者、自尊自信的激励者……
你追我赶,武昌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形成赛跑格局。
把准评价“风向标”
考试与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难点、瓶颈,又是无法绕开、不能绕开的关键环节。在考试和评价制度建设上,武昌区的教研人员、校长和广大教师都进行了多方面、多形式的探索。
2004年,经过反复的调研,武昌区拿出了初中毕业生升学录取方案:以“综合评价、择优录取”为原则,以“成绩等级+综合素质”为录取依据,实行分批录取、差额投档。具体亮点为:
一是学业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即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政治和历史科目的成绩以A+、A、b、C(及格)和D(不及格)来体现。对考生只通知等级,不通知原始分数。
二是综合素质评价也以等级呈现,主要考查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等7个方面,以A、b、C、D计考核结果。
三是当学生成绩位置值相同的情况下,视综合素质评定,高等级多者优先录取。
升学评价改革是否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05年8月,随着课程改革后的首届中考录取完毕,所有的疑惑一扫而空--近70%的毕业生升入了相应的高中!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这一评价改革也在轰轰烈烈进行着:
中北路中学用放大镜来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本人申报奖项、班级学生审定,最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kao.ljyz.com.cn 中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