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习近平强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能让习总书记回信,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记者今天采访了他们其中的两位杰出代表——辛忠起和李桂枝。
平凡的选择,不平凡的开始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就这么来了,很平静。”在谈起当初的选择时,辛忠起和李桂枝两位老师几乎都是这样的回答。
时间回到2000年5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教育局领导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了河北保定学院招聘教师。在内地,新疆的一个普通县城的确竞争力不大。曾经在别的省市吃过“闭门羹”的他们,没想到,保定学院的学生竟然有上百人报名。本来且末县只准备招聘7、8个人,但学生们的踊跃,让且末县教育局的领导喜出望外,立刻向县委请示,追加名额。
经过层层选拔,确定下来15名品学兼优的同学。2000年8月初,包括李桂枝和辛忠起在内的这15名满怀壮志的年轻人踏上了前往新疆的遥远旅途。颠簸近一周,8月11日,他们终于到达且末县。这座小城之远得超乎他们想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唐诗可以说是中国描写沙漠最富盛名的两句诗。可是,在这些初来乍到的支教学生的心里,这些优美壮阔的景色绝对是另外一幅场景。
“气候干燥!太干燥了!”辛忠起告诉记者:“刚到新疆时,气候非常不适应!而且时差、交通、信息、手机都没有,这些在内地看似寻常的事物此时此刻竟然都变成了巨大问题都扑面而来了。”
而作为女教师,李桂枝则说的更为细腻而直接:“刚到新疆且末时,我们都出现了流鼻血、嘴唇干裂、咽喉疼痛等症状,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身体,而且考验着对自己选择的坚持。还有就是沙尘暴,当地俗语说:且末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是的,沙尘暴一来,到处都是沙子,整个春天,几乎每天都刮风沙,气候都太不好了。”
可谁能想到,尽管他们不喜欢那里的气候,尽管他们到那里会感到各种不适应,尽管他们并不知道将来会如何,但从2000年抵达新疆且末县开始,他们开了一个平凡的头,却造就了一个不平凡的事业!到今天,他们大部分教师在那里一干就是14年。
生根发芽,“疆二代”茁壮成长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错的,大学毕业时,也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起步之时,可不能回避的是,这些男刚出校门的男孩女孩们,也将很快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婚姻。
“没有考虑过婚姻问题,在哪不都一样嘛,我觉得既然去了那,肯定在新疆结婚。”在谈到毕业后面临的婚姻问题时,李桂枝这样告诉记者。而辛忠起则更加简单直白地告诉记者“没有考虑那么多。”
辛忠起的爱人是在且末当地认识的,辛忠起风趣地说:“这也是更实际的扎根于此吧。”辛忠起告诉记者,当年初到且末县的15人的队伍已经扩充到了23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已在当地成家。去支教的教师中,后来很多都成为了夫妻,一起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李桂枝的丈夫则是早她一年到达当地支教的教师。现在,李老师的孩子已经快6岁了,成为了真正的“疆二代”。“别人问孩子们是哪里人,孩子肯定说是新疆人!”辛忠起这样表示。
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一切付出都很幸福
辛忠起告诉记者,2000年,他们到达新疆且末时,由于当地教师缺乏严重,所以他们就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做班主任。“因为缺老师,初一年级七个班中就有六个班由我们这批支教学生来做班主任。”说起自己的学生,辛忠起十分欣慰。“当地的孩子们还是比较认真的。个别的学科有点偏科,孩子们挺努力的,虽然学生灵活性方面差一点,但是小孩子挺努力,挺爱心的。”
李桂芝的班里有个维吾尔族学生,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把该交的费用交齐之后。他却胆怯地问能不能缓几天再交。李桂芝猜到他家里经济上可能有困难,于是就悄悄地拿出几百元工资替他交了相关费用。几天后,这个学生的母亲从很远的乡下赶来专程给儿子补交学杂费。得知李老师已替孩子交上学杂费后,这位维吾尔族妈妈把自己带在路上却还没舍得吃的几个香梨双手捧着递到了李老师的手里。中考时,这个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地的一所学校的高中班。
“只要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会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心,他们也都很理解。”2006年,李桂芝的班上来了一名汉族男生,调皮淘气,又不听话。李桂枝告诉记者:“这个汉族学生,以前在内地的时候就是因为打架、抽烟,不上学了,他舅舅在新疆,就把他带到我们学校。他一开始跟我非常非常对立。后来我看到他学习成绩不太好,甚至连三四年级的很多题都不会,我就问他,你星期天有时间吗?要不然你来我这里补习,我帮你,我们一起把数学题做一下。他说没有时间,但最后还是来了。后来我就详细跟他详解。他听懂了,很多的习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他一下子非常高兴,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从此之后,他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不像以前那样对立,特别想亲近老师。我们办公室的水没有了,他不用我说,马上过来会说,老师我帮你换水。感觉到随时他都愿意为老师做什么,这种感觉,让人感觉你的一切付出很值得,很幸福。”李桂枝老师欣慰的告诉记者,这个学生后来到了福建的消防部队工作了,一直到现在还保持联系,经常通电话。
无法在父母膝下行孝,只能在心中隐隐作痛
在新疆的坚守中,最让这些支教教师难以承受的是对父母和家人的牵挂,特别是与父母长期分离不能照顾他们的愧疚以及父母病重时无法尽孝的那份痛苦。
2011年,辛忠起的母亲突发脑梗,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也丧失了语言能力,再加上母亲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使母亲的身体状况异常糟糕。作为儿子,他多么希望能守在母亲身旁端水喂药,可自己的选择注定了这是一种奢望。2013年暑假,他回家探亲,正赶上母亲住院,下车的第一站就是医院,这个汉子跪在母亲床边,望着说不了话的母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不是不想家,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揪着家里啊,可回去一趟实在不容易啊。”辛忠起的话语里有点辛酸。
给总书记写信,实现支教人的中国梦
李桂枝告诉记者:“我们知道习总书记非常关注西部地区,非常关心青年一代。我们就想把自己这十几年来的生活、工作思想向总书记做一个汇报,没有想那么多。于是,就有了那封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可我们真的没有想到,习总书记特别快地给了我们回信。”
辛忠起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以后,我们感觉,这不仅是对一群老师的回信那么简单,它现在更承载了一种精神,扎根边疆,能够把这种精神带给年轻人,耐得住寂寞,到这里以后干平凡的工作,我感觉压力比以前更大一些,但这也是我们将来继续工作的动力!”
李桂枝则激动地表示,“习总书记对我们进行了肯定,我们非常受鼓舞,这对我们来讲其实更是一种激励。我们一定会继续坚守扎根边疆,为西部教育事业继续作出我们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我们这个群体的肯定,更是对时代精神的肯定,中国的发展不能没有西部,我想告诉习总书记和所有关心我们的人,奋斗在西部的青春无悔,请母校放心,请祖国放心,我们会继续坚守,扎根边疆,把最大的孝与爱献给西部的父老,献给边疆的孩子,献给伟大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文章来源于:http://zhongkao.ljyz.com.cn 中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