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
提升防汛抗旱减灾监测预报能力。综合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黄河水文、水质、气象、地灾、雨情、凌情、旱情等状况的动态监测、科学分析和信息预报。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发布信息。搭建综合数字化平台,推动监测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共建共享,提升水利智慧管理能力。
增强防汛抗旱减灾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黄河流域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平台,强化安全运行监管,推进流域防汛抗旱联动。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管理各环节,加强防洪减灾、排水防涝等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大中城市抵御灾害能力。强化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抢险救灾队伍、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强化跨区域、跨行业协同作战,建立信息共享与定期会商机制、防汛抗旱与水资源管理协调机制、干支流重要水利工程统一管理协商机制。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方案预案、预警发布、抢险救援、工程科技、物资储备、灾后重建等综合能力建设,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及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开展常态化、实战化协同动员演练。
第七章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兴蒙”行动,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发挥绿色农畜产品、能源资源、制造业、大数据等产业优势和潜力,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推动重大科技攻关。落实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多渠道持续增加研发投入。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水安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修复、污染防治、荒漠化治理、盐碱地改良、生物多样性保育、抗逆优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以及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中医药(蒙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增强科技创新对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在大规模储能、稀土、石墨烯、氢能、碳捕集封存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造科技创新新优势,为新动能培育奠定基础。
培育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推动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立健全各类创新平台多元化投入机制,持续改善创新平台科研条件,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高标准打造乳业、稀土新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国家级创新载体,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和新兴产业集聚,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全面提升与京津冀科技创新合作,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平台,努力开创“在北京研发、到内蒙古黄河流域转化和产业化”新格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科技成果质押融资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政策措施,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更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大力培育科技成果技术转移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聚焦创新链中后端的中试、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加快技术转移中心、众创空间等非研发类功能型平台布局,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努力在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牧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科技成果集聚区和承接京津冀、面向大西北的技术转移枢纽。大力发展技术交易,支持重点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合力创建中国(呼包鄂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呼和浩特建设内蒙古科技大市场,畅通科技成果、人才、智力自由流转交易渠道。
强化人才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采取多种方式留住本土人才、吸引区外人才、用好各类人才。推进重点人才计划,落实各类人才奖励政策,优化人才服务措施,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引进、培育高水平*和创新团队,推动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节做优做强现代农牧业
发展生态高效农牧业。以河套—土默川平原为重点,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以品种、品质、品牌为抓手兴农兴牧。积极推动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实现奶业振兴,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生猪、家禽及特色养殖。支持巴彦淖尔市建设区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中心,流域内旗县配套建设监测站,创建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资源库。
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绿色优质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推动奶、羊绒、向日葵等特色优势农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打造沿黄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完善绿色优质特色农畜产品产业链,探索建设农牧业生产联合体,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牧业服务业。加大对牛羊猪鸡调出大县支持力度,打造河套灌区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保障供应产业集群。推进农牧业种子工程,组织实施马铃薯、玉米、大豆、向日葵、小麦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草种。以伊利、蒙牛等产业集群为带动,推进优质奶源基地、生猪家禽及绒毛基地、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支持呼和浩特打造世界级乳业企业和国际乳业品牌。
建立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有序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流转,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大型农牧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加大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田间—餐桌”、“牧场—餐桌”农畜产品产销新模式,打造实时高效的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推进“蒙字标”认证,培育提升天赋河套、乌兰察布马铃薯、乌海葡萄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加强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农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管理,打造一批黄河地理标志产品。
第三节推动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
建设国家绿色能源基地。聚焦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合理确定能源行业生产规模。坚持煤炭生产能力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施控煤减碳,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有序有效开发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资源。推动煤炭绿色开发和智能化发展,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开展保水采煤等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新上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生产煤矿智能化改造。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控制严重缺水地区布局建设煤电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煤电机组,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按照多元开发、央地共赢的发展模式,加大常规油气和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加快本地天然气管网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深化油气和电力体制改革,推动重大关键技术和改革试点率先突破、率先落地、率先示范,打造新时代能源技术和体制改革创新高地。
统筹新能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机遇,坚持集中和分布开发并重、自用和外送消纳并举,实施新能源倍增工程,推动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在沿黄盟市推进风电基地建设,在边境沿线推进风电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在库布其、乌兰布和、毛乌素沙漠推进“光伏+生态治理”基地建设,在鄂尔多斯、包头和乌海等地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推进“光伏+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构建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融合的发展格局。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根据供电和供热需求,在农村牧区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分布式系统建设。以高效清洁利用为重点,推动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垃圾焚烧发电、沼气直接利用和生物天然气等多种形式的生物质能综合应用。实施源网荷储工程,统筹推进风光氢储和大容量、高效率储能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包头、乌海、乌兰察布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大清洁能源消纳外送能力和保障机制建设力度,完善新能源就近消纳直接交易机制,破除制约分布式发电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促进能源产业延链增值。发挥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带动效应,推动能源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以高端智能制造为方向,培育引进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依托重大能源工程推进能源装备自主创新和试验示范,形成特色突出的能源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聚区。加强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建设现代精细化工基地,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向精深加工、高端化发展。发展氢能经济,实施绿氢经济工程,推进风光大规模制氢,布局建设氢能基础设施,提高制、储、运、加一体化配套服务能力,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推广应用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实施再电气化工程,推进重点用能产业用能结构和方式转型,促进用能产业向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发展。实施数字能源工程,加快“大云物移智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在能源领域应用,推动实施智能化煤矿和智能电网改造建设,促进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能源装备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支持能源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合作,提高能源设备制造企业产能利用率。
第四节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
推进园区特色化集约化发展。加快调整优化园区布局,积极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稳妥推进园区整合和产业统筹,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园区发展格局。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提高承接制造业转移能力。持续推进蒙西(包头—鄂尔多斯)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包头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协同推进沿黄工业园区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内蒙古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等成为千亿级园区,推动内蒙古呼和浩特敕勒川乳业开发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乳业开发区打造世界级乳业产业园区。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推进延链补链扩链,推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钢铁、有色金属技术装备水平,推进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拓展有色金属下游应用领域,丰富终端产品种类,推动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推动钢铁企业改造升级、提升科技含量,开发绿色、高附加值钢材产品。改造发展绿色建材业,严控水泥新增产能,支持玻璃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绿色保温材料,规范陶瓷原料开采,发展绿色陶瓷。推动乌海及周边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多规合一,促进煤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产业间横向耦合、产业链纵向延伸,发展绿色化、精细化、循环化新型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加强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的设计制造集成,提升装备制造配套能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促进交通运输设备和工程机械产品提档升级,积极发展先进化工装备、节能环保设备、农牧业机械、应急装备等制造产业。加快推进中医药(蒙医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蒙药的二次开发,加快中医药(蒙医药)产业化进程,积极打造中医药(蒙医药)产业链。依托自治区生物疫苗创新中心,构建绿色化医药创新产业链。
严格能耗管控。严控焦炭(兰炭)、电石等新增产能项目,坚决遏制高耗能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能耗双控目标管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实施新一轮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全面强化重点领域节能,深挖节能潜力。强化新建项目节能审查约束,全面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开展节能量交易,优化能耗要素配置,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改善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