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从这里初中毕业的女生温静,是单亲家庭。上初中一年级时母亲去世了,高一时他父亲又去世了。杨庆波和她的班主任严老师都会拿钱给她,但她很有志气。
有一次,老师们给她钱。温静很难过,流着泪说:“老师,你们也不容易。将来一定还你们。”
杨庆波说:“好孩子,不用还了,只要你好好读书就行。就当给你发的奖金了。”。
2012年,温静由昭通一中毕业后考入四川大学化学系。2016年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就业了。成为教育脱贫的新一代。
新店还走出一名北大生,叫徐钢坪。老师们都为他骄傲。初中的班主任就是杨庆波老师。
杨庆波老师带的班有好几个学生是单亲家庭。他教英语、音乐,张校长教语文。徐钢坪也是单亲家庭,他妈妈去世时只有2岁。徐钢坪学习很刻苦。爸爸长年在外打工,他连家都没有。他有个姐姐已经出嫁了。每逢周末或假期,他只能去姐姐家。
有段时间徐钢坪的英语稍微掉下来点。杨庆波老师鼓励他要再努力,将来要考好的高中。杨庆波老师就用温静的例子来激励他。
杨庆波老师说,温静的例子对徐钢坪很有促进。别人在外面玩,徐钢坪一个人在教室抱着书看。后来他考到巧家一中的宏志班。作为一个单亲的留守儿童,他的整个教育就是在学校里完成的。
由于很多家长外出打工,贫困乡村留守儿童多,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80%的留守儿童。儿童教育应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大多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老人很难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引导。
老师们担忧地是,本来家里给孩子们买手机是拿来跟父母联系的,但不少孩子用来上网、聊天、打游戏,这怎么管呢?星期六、星期日回去,不知他们在干什么呢?还有的学生没地方去,只能待在学校里。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
老师们感慨道,贫困地区的学校真的有很多难处。“教育扶贫”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杨庆波老师正在做一个论文课题,就是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少地方采取劳动力转移扶贫,虽说通过外出打工,农民的收入增长了,但许多留守儿童失去家庭关爱。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成长模型,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的成长容易失迷。对一个家庭来说,付出的代价可能是一代人。
儿童成长中的家庭教育失缺,已经成为社会的痛点。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大。这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脱贫与教育”的确是个“怪圈”,很值得研究。
杨庆波说,他教导学生历来强调,首先要学会做人,还要树立一种精神。他给毕业班的同学们看《亮剑》这部电视片。他说:“我觉得人就要有这种精神,再大的困难都要敢于亮剑。只要有奋斗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总会有成功的希望。”
在初三年级冲刺阶段时,杨庆波和同学们一起提炼出班级的班风和班训,还有誓词,把这些励志口号轮换着写在黑板上,每天早晨由团支书记带领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让大家振作起来,提起精气神,树立自信心。
那年巧家县中考,前10名中有5名是杨庆波带的学生。昭通市教育局长说,一个乡村中学能做到这样,这在昭通教育史上还算很典型的。称其为“新店现象”。后来,那5名学生全都考进了重点大学。
2013年,杨庆波带的一个班有40多名学生,其中23名考入昭通一中或云天化中学,都昭通市是重点中学。
但是,教师的工资低,工作压力大,又是另一个突出问题。
新店中学一位工作了17年的老师,工资4000元左右;工作5至10年,工资大概3000元左右。尤其班主任责任重,压力大。既要管学习、管纪律,又要管卫生、管安全。由于学校缺少后勤管理人员,老师们还兼负勤杂工作。本来师资力量缺口又大,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就被分散了。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育质量。
张家银校长说,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国之有用之材,是我们的“自命题”。“能把学生培养出来,这是我们做老师的最大心愿和欣慰,也是我们的最大价值和的荣光。”
一年以后,在老店中学见到校长彭进超,谈到贫困乡村教育,他说,“教育贫困是最根本的贫困。”学校里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教师们也有不少苦衷和忧虑。不过,现在改变很快。
教育扶贫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领域。在扶贫攻坚中,地方政府对教育越来越关注,扶持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就拿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老店镇党委政府已经纳入计划,根据困难程度,确定补助档次。公示后给学生建立档案。然后,由镇民政落实救助。每年1000至3000元,标准不等,直接打在学生或者家长的卡上,这个已经形成常态了。另外,学校对于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还有一定的奖励和补助。
阿泥卡村就有一个困难户学生,叫耿云宨,品学兼优。她上高中时,政府每年补贴她3000元。2017年考上云南技术学院,政府每一个学期补助她1500元,一年就是3000元,直到大学毕业。教育扶贫的力度越来越大。
彭进超于2001年7月毕业于昭通师专(现改为昭通学院),同年9月份到在老店中学任教至今。
他回忆说:“沈仁菊2007年入校的时候我任教务主任,我当时就担任一个班的数学。2017年我们老校长调到城里边去了,他觉得我要适合一点,推荐我当校长。我很纠结。对老校长说,你这不是赶着鸭子上架吗?我学历低,难以胜任。老校长说,哪有高学历?我看,只有你了。鼓励我,边干边学边提高嘛!”
彭进超又说:“那时,仁菊很努力,更多地是他自学能力强。成功肯定是各个条件都要具备的,失败有一个条件就够了。这是‘木桶原理’。”
2016年9月9日,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来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慰问师生。彭进超说:“习近平的讲话,老师们都能背下来。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彭进超说:“我认为,我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老师,感同身受,好像都有这种安排。我像沈仁菊一样,也是遇到了好老师。现在自己教书也遇到好学生。其实,考出清华生不是我们的目的。但,让更多的孩子在这贫瘠的大山里成长起来,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心愿。师生之间是相互成就的,没有好老师成就不了好学生;作为一名老师教不出好学生,可以说也是不幸的。现在,我当校长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师资短缺。教师基本是超负荷在运转。我觉得,缺老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太大了。
“事实上,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教师的数量严重缺编,而且教师的文化程度偏低。前些年,小学里多是代课老师,他教的学生怎么会强?当然我自身基础不好,教学能力也不强。我进了师专才学普通话。我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我才和他一起学拼音。这时候我才发现,我小学怎么没学?还是老师没讲过?现在我当老师了,怎么教好孩子?压力特别大。可以想见,我们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是个什么状况了。
“现在,孩子上学一分钱不用拿,免了书费、学费,农村寄宿制也有生活补助,两顿饭都是免费的,但也存在问题。国家下拔给学生的营养餐已经提高到4元钱,有一半被孩子浪费了。有些孩子觉得在学校吃食堂没面子,就去外面买着吃。不少学生拿着父母给的钱到外面餐馆里买着吃。我们学校没有封闭,每顿饭都有那么三两百个同学出去吃。学校的伙食费就剩下了。农村寄宿制生活补助125块钱;营养餐一个月按20天下拔,一天4块钱,一个月80块钱。导致资金结余,结余了又不能平均发给这些孩子。发给孩子们,又会在外面乱吃乱花乱买。这个钱不发也可以,国家又收缴上去了,没办法。我们想整合起来使用,用老师发占超课费,也不行。买醋的钱不能打酱油。孩子营养餐节余了也不能用作其它方面。
“营养餐实行的是零利润,燃料费和食堂工人的工资都不能从营养餐中支付。巧家是按800块钱给学校发给工人,现在一个月800块钱,谁来给你做?现在教师工资8000元还不止了,而宿管是1180元,门卫是1800,还要自己交五险一金,实领的也就一千四五。能干的人不愿意来,他都到外面打工了,只能找一些老弱病残或者能力、年龄上不适合的人干。孩子往外跑,他们又管不住。我们想从节余的营养餐里,给工勤人员出点工资或奖金也不可能。
彭进超校长说:“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确实难以解决。我们下边没有自主权。总之,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但到了下面,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就无能为力了。”
谈论起学校曾一度办“重点班”的问题。彭进超校长说:
“到了2014年,教育局三令五申不许再办重点班。我们的心愿是把每个班都办成‘重点班’。人们常说,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经济是昨天的教育。但是没有投入,教育不上去,肯定不行。”
在县里,谈到教育扶贫,县教育局的负责同志也是眉头紧锁,一脸无奈。学生在校数量正处于高峰期,巧家县师资力量严重不足。2019年的数字显示:全县在校学生共有94291名,教师4602名。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标准,全县各类教师缺编达1096名,大班问题普遍存在,而且教师的学历也普遍低;尤其留守儿童的大量增加使学校的管理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县委常委、副县长郭建说,巧家县十分重视教育脱贫。但是,巧家是国家级贫困县,历史欠账太多。尤其教育基础落后。这几年,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巧家已经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他肯定地说:“随着全县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教育会有一个根本改变。”
近几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加大工作力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相继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推出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切实保障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2017年6月,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按照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联合发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硬核”政策。其中,七项措施帮助贫困户学生入学;另有八项措施帮助贫困户学生完成大学学习。同时,云南在加强师资力量方面推出“硬核”政策,在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彭进超很有信心地说:“这两年,我们教师的工资增长的幅度很大。一个中学校长的工资一万多元。我们是灵魂铸造者,责任重大。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只有尽心尽力地教好学生,带好教师队伍,创办巧家一流的学校,才能不负重托,对得起这份责任。”
3.贫富都在教室里
在师资力量薄弱、设备简陋的校舍里,巧家县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在落后的教学条件下,这些孩子们是怎样冲出大山的?他们在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后,又是怎样看待巧家脱贫的?如今,巧家的教育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
有一次,副县长童世铃到北京出差,看望过几个在京就读的巧家籍贫困大学生。这些从贫困山区走出去的孩子们,热爱家乡,关注家乡,他们对脱贫攻坚和教育扶贫有自己的视角与思考。
在童副县长的帮助下,与沈仁菊取得联系。2017年9月23日晚,经小沈联络,来自巧家的几位北京高校大学生相约在清华校园的近春园,进行了一次关于教育扶贫的小座谈。
来到近春园,不能不让人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此时的荷塘早已不是90年前的荷塘笼罩在黑暗、凄凉与迷茫中。而今,每一个清华学子心中都有一个“满月”般的梦,映亮近春园的夜晚。
沈仁菊高挑个头,脸庞白净;一身黑色的的便装,热情而谦谨。他和熊才俊、田一超一起到来时,都带着满脸的春风和月光。
熊才俊也是老店镇的,家里也是贫困户。在中学里她就表现出体育方面的天分。2016年,她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田一超家是巧家县城的,十年前从北大毕业后,进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现受聘于法国一所大学任教。
虽说,大家初次相见,都是巧家人,并不觉得陌生。围绕着“贫困在哪里?怎样才